前沿拓展:东莞第六人民医院美容项目
为危重症患者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 )治疗,让患有8年银屑病患者重归正常生活,为房颤病人进行“射频消融+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让10岁瘫痪幼儿重新站了起来……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下称“广东医东莞附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正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刷新一项又一项纪录,成为东莞临深片区名副其实的医学中心和医疗高地。

加强校地共建
人才聚集应显著增强
广东医东莞附院前身为东莞市塘厦医院,2019年升级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市属三级医院),2020年12月29日校地共建签约。短时间里“脱胎换骨”,完成了从镇街医院到市属医院,再到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的转变。
该院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提升跑出“加速度”的背后,是该院校地共建大力引进的高层次医疗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以该院党委书记董勇、院长邵义明为核心的医院领导班子,紧抓大学平台优势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利好,在人才引进上颇费功夫。
该院建立了的系统的人才评价体系,除了学历等量化指标,更看重医德、临床能力等综合素质。根据医院的需要和人才的特点,进行综合评定;还成立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的制度措施,“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时间,教授、博士、海外专家等大批高层次人才迅速汇集,入驻医院、扎根东莞。
“每一个引进的人才,我都会和他进行至少两个小时的交心谈话,将医院的现状和需要告诉他,将医院对人才的具体支持告诉他。我们希望把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邵义明表示。

经过一年多努力,广东医东莞附院人才聚集应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20年该院博士仅有3名,校地共建以来,引进特聘、双聘、各类博士、紧缺或特色人才108人。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支持的 5000万元中,大部分都用来招揽人才,高层次人才还可给予大学编制,医院人才聚集应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推动了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高质量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医疗技术领域,这批博士、教授、专家们各显其能,大量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而新技术项目的开展,区域内的市民不再需要舍近求远;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巩固了广东医东莞附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地位。
“在院博士的增加,意味着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跨越到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将继续推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邵义明表示,接下来,广东医东莞附院将对照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建设要求,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进高端人才“头雁计划”,推行中青年人才“百人计划”,实施行政高管“引智计划”,千方百计想办法把人才引进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服务能力提升
塘厦医疗事业迎来快速发展
据了解,按照《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东莞市规划建设5所区域中心医院,将始建于1958年的塘厦医院打造成为三级甲等水平的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
2018年8月,原塘厦医院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2019年8月,东莞市塘厦医院更名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2020年12月29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医科大学签约,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的基础上共建广东医东莞附院。

广东医东莞附院充分利用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科、平台、人才等资源,建设心血管中心、甲状腺乳腺中心、皮肤整形美容中心、肿瘤中心、消化中心、肾脏泌尿医学中心、眼视光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等医学中心,防治卒中中心等急危重症“六大中心”建设成初显,医院品牌应不断扩大。
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显示,该院力争2025年通过广东省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建成集“医、教、研、防”四位一体、技术优势、管理高科学、专科特色鲜明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综合水平和服务能力达到本地区乃至大湾区前列。
广东医东莞附院坐落于塘厦镇蛟坪路与田心路交会处,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5万平方米,核心医疗区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目前医院开设诊疗科目50多个,编制床位1100张,实际开放床位858张,全院员工1270余人,拥有一大批内、外、妇、儿、中医等多学科专业人才及博士教授高层次人才,是塘厦镇规模大的综合性医院,也是东莞市东南临深片区按照三级医院标准管理的医疗单位。
【记者】朱晋
【通讯员】塘宣
【作者】 朱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拓展知识:东莞第六人民医院美容项目
还有整形疑惑?想了解更多整形医院价格信息?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与整形顾问一对一沟通,免费为您提供医院对比、医生对比、价格对比等服务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