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激光祛斑可以吃泡面吗
从1月27日到2月20日,新京报记者陶冉完成了北京2022冬奥会的摄影工作。本期,拍者君对话陶冉,再次回顾北京2022冬奥的难忘瞬间、回顾摄影记者陶冉的奥运首秀。

新京报摄影记者陶冉
● 冬奥期间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
一共拍了5.8T,估算一下大致为15万张。
● 哪一张是您喜欢的?为什么?
其实这张照片没什么拍摄技巧,很多人都拍到了。中国姑娘们得了第三名,与和亚军一起合影留念。这张能体现奥运精神。

2月13日,首都体育馆。中国队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夺得铜牌,颁发纪念品仪式上各国获奖运动员手持冰墩墩合影。
● 哪一张是遗憾的?为什么?
范可新亲吻地面的瞬间我没有拍到。当时在拍荷兰和比利时的运动员。没想到范可新会去亲冰面,也没看见。

2月11日,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决赛。赛后荷兰和季军比利时选手同时拥抱教练。
在开幕式上,“spring”的烟花也是一个遗憾。当时我正在用600mm定焦拍摄特写。鱼眼固定在栏杆上。烟花一下打出来,慌慌忙忙去按鱼眼的快门,没想到没对上焦。

2月4日,鸟巢。开幕式上的“spring”烟花。
● 在闭环里一天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呢?
● 有一篇报道上说,这是您第一次拍摄重大的体育赛事。您的冬奥拍摄体验怎么样?
对,虽然我之前拍过军运会,但冬奥不一样。第一是图片需求量大。
第二是对体能的要求很高。很多场地冷。比如第一次到张家口是临时决定,没穿秋裤,冻到腿脚没知觉了。之后再去张家口,我就穿三件秋衣,两件羽绒服,一条秋裤、一条保暖裤、一条羽绒裤,外面又穿了一个滑雪裤。
一些拍摄位置不好走,需要提前很早到,爬雪道上去。呼出的热气会在口罩里结一层冰,会呼吸不顺畅,对体能也是一个考验。

陶冉背着设备,扶着防护网,从雪坡上小心下行。
● 您觉得25天里,哪一天是忙的?
每天都挺忙的。2月10日,我去张家口采访,带了两台相机,上午拍摄了女子U型槽,一台相机就已经罢工死机了。到了晚上混合团体空中技巧的决赛,另外一台相机突然无法自动对焦,只能硬着头皮手动对焦拍。听着旁边摄影记者咔嚓咔嚓连续不断的快门声,自己却只能边对焦边按快门,好一会儿才能拍一张。旁边记者还开玩笑说我在创作。
死机的那台相机只能将内存卡连接电脑传图。刚传了3、4张,液晶屏幕的一角被冻坏了,电池也因为低温完全罢工。到现在还是恢复不了,只能插着电源用,变成了台式机。

2月10日,空中技巧团体赛徐梦桃在比赛中。

2月10日,齐广璞完成后一跳。

2月10日空中技巧团体赛中,徐梦桃上前安慰失误的贾宗洋。
● 从第一天拍摄到后一天,在心态上有变化吗?
一开始是很紧张,比赛的时候,我会背上所有镜头,生怕落镜头。开幕式的时候,我背了五个机身,八支镜头。但是拍的时候会犹豫,一个瞬间到底是用哪个镜头去拍。犹豫会导致错过很多瞬间。设备多了之后也忙不过来,后传稿也很慢。那时候压力很大,不光是要完成拍摄,还要图的质量。
后来就慢慢看开了,因为一个人精力有限,没有办法顾到全部,到了哪里就尽力拍好。慢慢也知道不同场馆适合什么样的镜头,更熟悉了,也比较从容了。到闭幕式,我只带了两台机身,四个镜头。
● 会和家人通话视频吗,想家吗?
时间紧张。只和媳妇儿打了一次视频电话,就两分钟的时间,问了我近怎么样。然后我隔着屏幕叫了几声家里的猫咪,它都不认识我了。
● 冬奥之旅,有什么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吗?
瓦利耶娃比赛失误后痛哭流涕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15岁的小姑娘顶着那么大的压力来比赛。

2月17日,女子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奥委会种子选手瓦利耶娃因多次失误错失。
还有志愿者们也付出了很多。在张家口的山地里,记者在工作,志愿者们就在旁边等待为我们提供帮助。赛事结束,再和我们一同下山。
● 有些图片你选择了用慢门拍摄,为什么?
一开始拍摄比赛是选择正的位置去拍摄。后面就觉得每次拍都是那样,就尝试了用慢门拍摄,追随拍摄和不同的角度去拍摄。

2月15日俄罗斯奥委会两名种子选手瓦利耶娃和谢尔巴科娃在场上进行热身。

2月9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男子1500米半决赛中,中国名将任子威手臂阻挡犯规,无缘向个人第三枚冬奥会发起冲击。

2月12日,速滑馆男子500米速度滑冰决赛正在进行。
● 拍摄点位对拍照有影响吗?怎么去选择?
拍摄点位,比如正面能拍到运动员冲线和庆祝的画面,在侧面能拍到运动员拐弯的动感画面、与教练的互动以及披着国旗绕场的画面。所以需要有一个取舍。如果前两场我拍了正面,后面的比赛我就拍侧面。
谷爱凌夺冠的那场,有阳光恰好反射到了她的护目镜上。我就放弃了从正面拍摄,在场地侧面等待。当然也要看运气,苏翊鸣夺冠那天,想跟谷爱凌的图有个对比,结果就没等到光线。

2月8日,谷爱凌在首钢大跳台女子自由滑雪大跳台项目中夺冠。

2月15日,苏翊鸣夺冠后手持冰墩墩庆祝。
羽生结弦的新闻发布会有很多人围观。他进来的时候,我拍了一张正面的。记者们都在等着拍他从休息室到媒体中心。不过可能图片会很相似。我就跑到新闻中心的三楼俯拍。也想到了可能会拍不到,但还是想尝试一下。
(这张图)这个角度应该是“”,哈哈。

2月14日,日本花样滑冰名将羽生结弦在媒体中心召开发布会,现场记者排队拍摄采访羽生结弦。
● 在摄影记者的队伍中,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吗?
我刚去张家口赛区时,在场馆新闻中心要穿冰爪。我带了小冰爪,但小冰爪根本上不去。我又不会穿专业的冰爪,同行的记者就帮我穿冰爪。这也让我挺感动的,真的,很团结。有些地方雪很大,大家都是相互搀扶着上去的。
● 没有拍摄任务的时候会做什么?
哈哈,没有不在工作的时候。
● 为什么要带两箱泡面进去?
想着可能会没时间吃饭。我经常跟同事回酒店就已晚上11点了。回来要发图,传图。出去吃耽误时间,所以就在电脑边,泡碗泡面吃就好了。
● 现在还有剩下吗?
两箱泡面,还有半箱在行李箱里。剩一箱了,我还吃了我室友的泡面,不能一直只吃一个味儿的。
● 这一箱是留给残奥的吗?
冬残奥要好好想想怎么创作了,也去冬奥餐厅吃一吃。
● 冬残奥在拍摄上有什么准备吗?
希望静下心来拍照片,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拍出更多有心意的照片。
【陶冉冬奥精选作品欣赏】

1月30日,新闻中心外记者用手机拍摄下雪。

2月1日,张家口赛区。参加越野滑雪的运动员训练结束后在奥运五环标志前合影。

2月3日,五棵松体育中心。中国女子冰球队迎战捷克女子冰球队,中国队庆祝得分。

2月4日,主媒体中心。记者背着沉重的设备进入新闻中心准备一天的工作。

2月4日,鸟巢。开幕式当天志愿者在现场做准备工作。

2月4日,鸟巢。冬奥会开幕式烟火秀。

2月4日,鸟巢。冬奥会开幕式火炬传递。

2月4日,开幕式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场。

2月4日,鸟巢。开幕式《雪花》节目中,“掉队”的小鸽子。

2月5日,记者在媒体中心内排队购买冬奥吉祥物冰墩墩。

2月5日,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比赛项目中夺得。

2月6日,中国女子冰球队队员受伤离场。

2月7日,首都体育馆。任子威获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

2月10日,张家口赛区举行女子越野滑雪决赛。

2月10日,张家口赛区。女子单板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国队选手邱冷在等待自己的比赛分数。

2月13日,北京赛区火炬展示广场。火炬在漫天大雪中熊熊燃烧。

2月14日,花样滑冰双人比赛中选手的面部被裙子遮住。

2月18日,太子城站。负责保障冬奥会两个赛区摆渡的高铁驶入车站。

2月18日,谷爱凌U型场地技巧赛夺冠。

2月19日,首都体育馆。隋文静韩聪双人滑夺冠。

2月20日,首都体育馆。俄罗斯奥委会谢尔巴娃科亮相,化身白天鹅。

2月20日,首都体育馆。来自国内外的花样滑冰选手与冰墩墩互动。

2月20日,首都体育馆。羽生结弦(下)与金博洋共同表演。

2月20日,鸟巢。随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响起,当开幕式上惊艳的“梦幻五环”再次缓缓升起,2008年梦幻五环和2022年雪花火炬台同框。

2月20日,鸟巢。闭幕式现场中国短道速滑队员武大靖与工作人员互动。

2月20日,鸟巢。万条柳枝汇聚成激光束。

2月20日,鸟巢。冬奥闭幕式,人们齐聚场上。
图片来源 新京报记者 陶冉
采写 张湘涓
编辑 郑新洽 张湘涓
校对 刘军
拓展知识:激光祛斑可以吃泡面吗
还有整形疑惑?想了解更多整形医院价格信息?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与整形顾问一对一沟通,免费为您提供医院对比、医生对比、价格对比等服务喔~!